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与人们生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网络诈骗也成为公民关注的热点,其中,学生、老人遭遇网络诈骗频频见诸报端,让人扼腕。本周,小编与大家分享一则案例,被害人刚刚毕业进入国企工作,因误信嫌疑人投资失利,为了止损,被嫌疑人编造的各种理由所骗,不断投入,最终损失近50万元。是骗子套路深,还是被害人太天真,值得深思。
案例:2015年7月,犯罪嫌疑人秦某从海南一家贵金属交易平台公司知道被害人王某的电话后,以理财顾问的身份主动与被害人王某电话联系,劝说王某在其开办的“上海**商贸有限公司”进行投资、王某如其所言在网络上开设了贵金属交易账户并存入了人民币15000元。2015年9月王某发现其开户资金损失人民币13614.98元,联系秦某后对方称会向其赔偿损失。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秦某多次通过QQ、电话联系王某,编造办理贵金融交易亏损要补齐差价、要向银监会交纳担保费、开车和他人发生纠纷等理由向被害人王某借钱,王某信以为真,通过银行转账、现金存款、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向秦某提供的6个账户汇款90笔,共计48万元人民币。
警示:本案是一起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的案例,网络诈骗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犯罪,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被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被害人转账的行为。网络诈骗虽然不断出现新的种类,但究其根本,还是利用了人们贪财逐利、爱走捷径的心理。本案中,被害人一毕业即进入国企工作,收入稳定,社会化程度相对要低,因此轻易相信了嫌疑人“投资小、利润大”的投资建议,受到损失后,碍于面子,急于止损,反而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小编提醒大家,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大家记住:1、有反诈骗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轻信和盲目随从,保持清醒,多与家人朋友沟通; 2、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熟悉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克服占便宜心理。遇到陌生的电话不要接,陌生的链接不要点,陌生的二维码不要扫,陌生的短信、微信、陌陌、QQ、APP、EMS不需理睬;3、诈骗手段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掏你的腰包,因此,不管出现什么诈骗新种类,只要遇见让你在网银、ATM上转账,或者银行柜台电汇、存入不明银行卡资金等情况,千万三思而后行,必要时咨询民警和相关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