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我国的物理学家根据古籍的记载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然而,尽管现代科学理论极为发达,古代的这种方法依旧让现代科学家感到困惑。1963年,坦桑尼亚的一个少年姆潘巴,无意中把热牛奶放入冰箱中,没想到两个小时后,这些热牛奶竟然比冷牛奶更早变成了冰淇淋。这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在相同的体积和低温环境下,温度较高的液体反而比低温液体先结冰。于是,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此时,我们是否能够联想到,古人开水制冰的技术正是利用了这种现象?科学家们借助这一理论基础,开始尝试还原古人造冰的过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古代人又是如何获取类似“冰箱”的低温环境的呢?1983年,温州大学的洪震寰教授对古代制冰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他认为,气压对冰点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单纯依靠物理因素来制造冰块在夏天是不现实的。
然而,科学的发展总是充满意外。十年后,科技考古学家李志超教授带领学生们再次尝试还原这一古老技术。他们发现,通过将沸水迅速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在良好的密闭条件下,水会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降温到约20℃,几小时后,水便会慢慢结冰。这样一来,古人采用的“沸水密封、缓慢放气”制冰法也得到了验证。尽管这一方法成功地重现了古代的制冰技巧,但现代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高效,制成一小块冰需要大量的燃料。
然而,古代制冰技术远不止这些。真正让古人能够大量生产冰块的是硝石制冰技术。这项技术不仅比“姆潘巴效应”更高效,而且是古代科技的巅峰之作。硝石制冰的发现,源于一次炼丹的偶然。唐代的一位道士在炼丹时无意中把茅房中陈年的尿渣投入炉中,结果炉内水迟迟不沸腾。这些尿渣中析出的白色晶体引起了他的兴趣,原来这些晶体就是硝酸钙——我们今天所称的硝石。硝石溶解在水中会吸收热量,从而使水降温并产生冰块。
硝石制冰技术的诞生,几乎是一次偶然的化学实验。然而,这项技术一经发现,就被迅速应用于冰的生产,并逐渐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天然硝石矿的开采技术已经成熟,冰块的制造也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宋代开封,刨冰已经成为了市民夏季解暑的必需品,足见古人早已掌握了高效制冰技术。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应对酷暑的智慧,还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在科技领域的独特创造力。古代的“冰块”虽然简单原始,但却是古人克服夏季酷热、追求清凉生活的一项宝贵发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